导读
为什么那么多产品死在半路?不是没需求,而是没闭环。这篇文章用一个简洁的"产品思维三角模型",讲透从用户洞察到商业成功的底层逻辑,帮你重新理解产品的本质。
作者 | 韩勇
原创出品 | 管理智慧
一个公司,如果这家公司想赢得顾客,获取利润,并且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,需要考虑哪些核心要素?
你可能会说,要有使命愿景价值观,这没错,这些是德鲁克说的,被很多人奉为圭臬,但对于一家企业,有关企业重大的、全局性的、长远的命题只有一个,这就是产品。
也就是说,如何以物美价廉的方式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、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,是企业的战略问题。
真正的产品思维,是一种深度洞察用户需求并创造超预期价值的能力,即与用户建立深层价值连接的能力。
你为用户解决了他们真正在意的问题,然后用户愿意为这种价值买单并持续使用,这就是产品成功的第一原理。
那么产品思维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?
第一,你需要具备洞察用户真实需求的能力,这种能力最终会以深度用户调研和需求挖掘的形式体现出来;
第二,你要把洞察到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方案,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超预期的体验价值,最终与你的产品建立情感连接。
第三,商业模式是否成立?产品单元模型的成本是多少?收入是多少?是否盈利?能否快速复制?快速扩张?是否有竞争壁垒?解决方案长期是否可以持续?只有能持续盈利的产品才有价值。
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产品思维,这是一种持续的产品化思考能力。
你开创一家企业,你需要把战略产品化;如果是经理人员,你需要把工作成果产品化;做管理时,你需要把管理方法产品化;做内容时,你需要把知识产品化。
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,并且刻意训练这种思维,你的感受就会越来越深刻。
产品思维的三个法则
1、产品思维的第一条法则:用户场景化
要想知道如何洞察用户需求,我们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。如果你现在就是用户,在什么情况下你会主动寻找某个产品来解决问题呢?
答案很明显,你必须得在特定的场景下遇到了具体的问题,才会有使用产品的动机。
这个特定场景 + 具体问题,我们可以理解为 " 对用户来说,他在特定情境下遇到了真实困扰 "。
对用户来说"情境 + 困扰",这就是整个产品思维的逻辑起点。
这就是场景化需求,这是产品思维的第一条法则。
2、产品思维的第二条法则:需求即痛点
什么是真实需求呢?用户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?
需求就是用户的痛点(包括爽点)。
对于复杂产品来说,这个需求还包括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体验。比如界面是否好看,操作是否流畅,功能是否强大,这些都是需求的一部分。
很多讲用户体验的书籍,都非常强调细节体验。因为他们默认了产品的同质化,大家解决的核心问题都差不多,于是体验细节就变得尤为重要。
这个逻辑本身没有问题,但更重要的不是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,不断地优化体验细节,而是如何找到独特的用户价值,做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,这个差异化的解决方案足以构建你的护城河。
总之,我们的核心价值,就是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。
3、产品思维的第三条法则:价值量化
不过,虽然痛点就是需求,然而不同的痛点,它们的价值属性却相差甚远。比如,我把所有的痛点分为两类:高频痛点和低频痛点。
这是所有需求最重要的特性。
因为对于用户来说,他最终是要花时间和精力来使用你的产品的,因此,不论我们解决的是什么痛点,用户最终都会在心里评估这个价值是否值得他付出成本,觉得值,他才会使用。
一般来说,用户的这种价值评估行为都是潜意识的。
当我们解决的痛点,频次越低、程度越轻,这种价值感知就会越弱,用户的使用意愿就会越低。
因此,你可能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"高频打低频",那些解决用户高频痛点的产品,永远比解决低频痛点的产品更容易成功。
其背后的本质就是,因为用户在做价值评估的时候,他能够更清楚地感受到你所带给他的价值,所以,他的使用意愿就会更强。
所以,产品思维的第三条法则,就是要主动进行价值量化。
( 1 ) 高频痛点产品
如果你的产品解决的是高频痛点,那么你最好强化这种高频价值的感知,因为这将是最好的产品策略。
没有用户会拒绝更高效地解决经常遇到的问题。
除此之外,高频痛点产品还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你不用再为培养用户习惯而发愁了。
因为不论用户原来的行为习惯是什么,只要你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经常遇到的问题,他们就愿意改变习惯来使用你的产品。
比如,如果你的产品能够帮用户提升工作效率,那么你在设计产品的时候,就可以明确地告诉用户能节省多少时间。
比如原来需要花 1 小时的工作,用了你的产品只需要 10 分钟。
想想吧,当用户看到这个对比之后,使用产品的意愿该有多强烈。
( 2 ) 低频痛点产品
当然,现实中很多产品解决的都是低频痛点。
比如室内装修,就是一种低频但价值很大的需求。
用户可能很长时间才做一次装修,但这一次装修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的居住体验。
虽然使用频次不高,但价值链条很清晰,用户能够直接感受到产品价值。
所以这类产品的核心策略就是价值放大,尽可能地强化这种低频高价值需求的重要性,并传递给用户一种"靠谱、品牌"的信息。
比如,展示优秀案例、老客户的装修及居住体验等等。
这就是价值放大策略。
那么对于低频低价值感知的产品呢?也就是用户很难直接感受到产品价值的产品,比如很多学习类工具、效率类工具等。
对于这类产品,我们需要回到用户体验本身来考量。只是难点在于,你是否能够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显著的体验提升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咨询公司主张线下课程的重要性,因为线下课程有体验感。
"需求洞察 - 解决方案 - 商业模式"三角模型
1、需求洞察
首先,对于任何成功的产品来说,一切产品的起点,都始于明确的目标用户。
没有用户,就没有产品。
那么我们怎么确定这类目标受众?怎么深入了解用户?
对于面向 toC 的产品,我们得利用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,总结,观察到的用户行为模式,接下来构建用户画像。
面向 toB 的产品,就是大客户导向,对待大客户得更深入调研、观察,甚至要深入到用户的价值创造流程里,在那里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。
只有深入了解用户的工作场景和遇到的问题,我们才能做出真正有用的产品。
之前说过,用户本质上是处在特定场景里,想要做成某件事。
所以了解用户的关键就是去看看用户的使用场景,还有他们在这个场景里想达成的任务。
看看使用场景,就是看看用户在什么时候、什么地方、什么样的环境中会用我们的产品。
有时候,使用者外在表现往往不等于真实需求,使用者说的和做的,可能完全是两回事。
所以我们需要透过表面看到本质,弄清楚用户行为背后真实的动机和深层的需求。
如果我们明白用户的真实动机,还找出了用户的深层需求,真实的用户洞察就形成了。
这一切都要基于真实数据,不虚美,不夸大,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去挖掘用户痛点。
做好这些,一个企业在用户洞察这个层面能够做的事,基本就做完了。
2、解决方案
用户,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;场景,就是用户遇到问题的情境;方案,就是我们提供的解决办法。
一个完整的产品思维,它必须包含解决方案,能够创造出真正的用户价值的解决方案。
怎么理解这句话?
我举个例子,比如你通过用户调研发现了一个真实需求,这个需求确实存在,用户也确实有痛点。但是当你把产品做出来后,用户用了几次就不用了。
这是为什么?
很可能是因为虽然你发现了真实需求,但你提供的解决方案并没有真正创造出用户认可的价值。
于是这个时候,价值创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。
你必须能够拿得出让用户持续使用的价值,打动用户的心,产品才会真正成功。
尤其是在这个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时代,用户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,如何创造独特价值就变得比发现需求还重要。
具体来说,价值创造的过程中至少会涉及到下面四个维度:
功能价值:产品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?
体验价值: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如何?
情感价值: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情感满足?
社交价值:产品能够帮用户建立什么样的社交关系?
除了这四种价值,企业用户还特别关注效率价值和成本价值。
你的产品能不能帮企业提升工作效率?能不能帮企业降低运营成本?这些都是企业级产品必须考虑的价值维度。
3、商业模式
创造好用户价值之后,基本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建立起来了。不过要想在市场上成功,我们还缺了最后一个要素,就是对商业模式的考量。
商业模式需要思考三个方面:
(1)产品是否盈利。
盈利,是产品商业模式能否成立的基本前提。
我们必须对产品的单元经济模型有清晰认知:每销售一个产品或服务,单位成本是多少?单位毛利是多少?毛利是否能覆盖渠道费用、获客成本、人员薪资与后台系统支撑费用?
特别要警惕两种常见误区:
误区一:忽视隐性成本,如客服人力、退换货成本、售后运维等,这些可能在早期被低估;
误区二:过度乐观的规模假设,很多项目在测算时会通过大规模摊薄成本实现"盈利预期",但现实中,规模的预期往往很乐观,导致整体亏损。
不盈利并不代表不能做,但必须明确:短期不盈利是否能带来长期价值积累?公司现金流是否能撑到那一天?
(2)产品的增长。
产品的增长就是业务规模化复制的过程。
你能不能快速地复制你的模式,通过标准化快速复制到更多人、快速占领市场?这要求你不仅要有好的产品,还要有配套的组织能力和渠道能力。
另外,还需要考虑用户的获取模型,你是靠内容吸引?广告投放?平台分发?还是老用户推荐?
你的获客成本是多少?回本周期多长?增长是否可持续?
一旦增长空间有限或成本过高,产品即使有价值,也无法实现商业上的成功。
(3)产品竞争壁垒。
在任何有前景的市场上,一定会有后来者涌入。所以商业模式的关键是:你是否构建了难以被复制的壁垒?
比如技术壁垒,你是否拥有核心算法、专利技术?
比如用户壁垒,你是否构建了和用户的强关系体系?
还有品牌壁垒,这个需要长时间的经营,对用户心智的占领。
另外,你的组织能力如何?是否比对手更快响应、更具效率?
以上就是产品商业模式的核心思路。
当然,商业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公司战略层面的核心任务。
结语
真正的产品思维,从来不只是做一个"能用"的东西,而是构建一种能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。
产品思维不是产品经理的专属,它是一种思维方式:你是做运营的,就要把系统效率产品化;你是做管理的,就要把组织机制产品化;你是做内容的,也要把知识产品化。
在这个用户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,真正能穿越周期的,是能持续创造用户价值的系统。
而"需求洞察—解决方案—商业模式",就是构建这种系统的思维框架。
—— · END · ——
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,20 年 TOP100 企业高管,专注战略运营与营销管理,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。
亿资策略-炒股配资评测网-炒股配资网站-线上股票配资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